赵瑞珍自办敬老院 资助贫困生 来源: 2012-04-07 14:40:50 纠错 对赵瑞珍来说,每一位孤残老人都是亲人 赵瑞珍,1955年生于大同市南郊区,1981年与阳高县王官屯镇南沙岭村许生义结婚。1996年,她和丈夫从大同回到家乡自费办起了敬老院,先后免费供养了13位孤残老人、4名孤残儿童和1名流浪儿童,资助5名贫困生完成学业,献出了他们无私的爱。 爱 源于一个承诺 赵瑞珍与许生义结婚后,小两口在平旺村建起了养鸡场。由于饲养科学,赵瑞珍养的“二八八”蛋鸡成活率、产蛋率高,饲料成本还低,养鸡使赵瑞珍挖到了第一桶金。 1985年,许生义的奶奶临终时,老人拉着许生义和赵瑞珍的手说:“你们一定要照顾好叔叔”,夫妻俩默默地点了点头。从此,夫妇俩经常回老家给叔叔送钱送粮,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几年后,叔叔进入暮年,生活不能自理。为了当初的承诺,赵瑞珍和丈夫得知离南沙岭村不远的邢家堡村东一座水库,边上有几间房子,他俩一合计,便承包了这个地方养鱼,后来又养了鸡、鹅、牛,种了几亩地。在他们精心管理下,生活过得很不错,叔叔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叔叔去世后,为了让儿子享受优质教育,夫妇俩卖掉了平旺的部分家产,在大同火车站附近租了一间门面房开起了饭店,还承包了铁路学校的早点供应。凭着热情的态度、良好的信誉,赵瑞珍把一个不大不小的饭店经营得红红火火,不到3年时间就拥有20万元的积蓄。 爱 让她无悔选择 有了钱该做些什么?赵瑞珍经常和丈夫探讨这个问题。一次回乡途中,他俩看到一位年逾古稀疾病加身的老人,为了生计还在田间艰难地锄地,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赵瑞珍,并萌生了在村里建一座敬老院的想法。 赵瑞珍夫妇不仅拿出全部积蓄,还向亲朋好友借了很多钱,于1996年在王官屯镇邢家堡村盖起了一座占地5亩、住房13间的敬老院,免费收留了附近村里的13位孤寡老人。但维持敬老院运行,仅靠赵瑞珍经营饭店的收入是不够的,加上要管理敬老院,她的饭店业务也受到了影响。为了节约经费,赵瑞珍和丈夫在敬老院既当管理员,又当服务员;为了让老人们吃好,赵瑞珍不仅年年养猪,还承包了几亩地。 2006年10月,老志愿军战士王存云身患重病,许生义正好不在家,赵瑞珍背着老人上医院,为老人喂饭,端屎倒尿,一直侍候老人病好出院,并为老战士送终。 赵瑞珍不仅把无私的爱奉献给老人,还把慈母情怀献给了那些贫困孤残儿童。 2007年6月,天镇县谷前堡镇的王启富患了脑瘤,妻子也因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家中最大的孩子16岁因贫辍学,最小的8岁无人照管。得知这一情况后,赵瑞珍让丈夫为王启富送去面粉和800多元现金。他们还为王启富的大女儿每月提供200元,帮她完成学业,把其他3个女儿接到敬老院,并安排在邢家堡村小学就读。 十多年来,赵瑞珍先后收养了4名无家可归的孤残儿童;帮助5个贫困学生重返课堂;出资500元帮助考上研究生的贫困学生孙伟渡过难关;每月拿出100元,帮助大同会计学校的贫困学生冯金凤完成学业;还曾收养了一名12岁的流浪智障儿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爱 在奉献中升华 多年来,赵瑞珍夫妇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节俭生活。家中五年不通电,一直点着油灯,一年四季用炉子做饭。更让她痛心的是,在长期打理养老院期间,耽误了自己孩子的病情,去年,赵瑞珍惟一的儿子因尿毒症引发肺部和肝部并发症去世。她对记者说,她没有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家庭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孩子。儿子不仅成绩优秀,还乐于助人。他经常帮母亲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和孤残儿童,大学毕业后,儿子常常把打工挣到的钱贴补到敬老院。一说起儿子,赵瑞珍就自责不已。 赵瑞珍夫妇的义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也在感动并感化着社会,2011年初,大同一民间义工组织发起了认种“爱心农场”活动:领种赵瑞珍夫妇一块25平方米的菜地,每年交租150元,用于敬老院房屋修缮及收养的孤寡老人和孤儿身上,帮助他们将爱心事业延续下去。倡议通过网络发出后,目前已有70多人认领了“爱心农场”,大家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以爱心助力爱心。 (责任编辑:焦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