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62万失能老人如何养老 来源:山西晚报 2012-08-14 08:34:34 纠错 如何更好地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是许多家庭面临的难题。 ■新闻提示 我国近日首次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人108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将达4000万人。 目前,我省城镇老人(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166.83万人,农村老人约有244.95万人。据今年4月份公布的《山西省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成果显示,我省城镇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占13.65%,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占16.3%。估算下来,我省城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22.77万人,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39.93万人,全省约有失能、半失能老人62.7万人。目前,城乡完全失能老人的照料还主要依靠传统家庭成员,以机构照料为补充,以社区照料为依托。 家庭照护使子女不堪重负,机构养老困难重重、甚至拒收,如何保障这一最弱势群体权益,实现“老有所养”?本报记者抽样调查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之难,分析养老机构收养失能老人之困,邀请民政、老龄及人口专家破解失能老人养老难题。 ■样本调查 有的是子女边工作边照料,奔忙劳累;有的是请保姆,却难长久,一年换十个;有的是高龄老人互相照顾……“一人卧床全家忙”,家里一旦出现失能老人,全体家庭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下,大家只能各想各招,完成对这一群体老人的赡养义务。 照顾老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样本一】 75岁老人照顾82岁老伴儿 “我可不能病,我家老头子还得我给喂饭呢。”每天,75岁的老人冀芳娥都要抽时间在门口遛弯,她说自己一定要身体健康,因为家里还有82岁的老伴儿胡尚志需要照顾。 冀芳娥家住太原市老军营小区,有四个儿女,两个儿子都在深圳,过年过节才能回来一趟,女儿们虽在太原,但工作繁忙,只能抽空回来看看父母。孩子们为了照顾老人生活,专门请了一个保姆。不过,保姆只负责做饭和洗衣服,为老伴儿端屎端尿、喂饭、擦身子都得冀芳娥自己干。 胡尚志30多年前突发脑溢血,从此瘫痪在床,吃饭、上厕所、行动都得有人帮忙。每天,保姆做好饭,冀芳娥要亲自喂老伴儿。 胡尚志不能走路,更不能出门,只能每天上下午在轮椅上各坐一个小时。每次胡尚志坐轮椅时,冀芳娥就扶着他的右肩,他自己用左手撑着床,先从床上坐起来。然后,冀芳娥扶着他一点点转过身子,背对轮椅。最后,胡尚志左手撑着轮椅,冀芳娥抬着他的右侧,方能坐上轮椅。每次坐轮椅都需要好几分钟,两位老人都累得满头是汗。 上厕所也是两位老人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胡尚志自己不能上厕所,需要老伴给端屎端尿。可冀芳娥腿有毛病,还患有高血压,行动也很缓慢。有时,胡尚志着急上厕所,等冀芳娥颤悠悠把便盆拿来,他已经尿在床上了。 “这也比住养老院好哩!”冀芳娥老人说自己和老伴儿都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也曾经到养老院看过,可是5个老人一个房间,只有一个护理人员,她觉得还不如在自己家里。“只要我能动,我就会照顾老伴。其他的事,等到我也不能动的时候,再说吧。”老人说。 【样本二】 子女照顾老人工作家庭难两全 “妈,饭我给你放在微波炉里了,中午热一下就能吃。”每天上午上班前,孙晓英要在母亲的床头摆上晾好了的水,把便盆洗干净放在母亲床下,把中午饭提前做好放在微波炉里。临出门时,她还要检查一下家里的手机是否有电,然后把手机挂在母亲脖子上,再三叮嘱,“有什么事,赶紧打电话。” 3年了,像电脑程序一样,这些事成了孙晓英睁开眼每天必做的。3年前,母亲中风偏瘫,她每天不得不在工作单位和家里来回奔忙。 孙晓英今年54岁,家住太原下元,父亲十多年前去世了,母亲今年76岁,3年前因为中风,右半个身子行动不便。老人最多能在家扶着墙上个厕所,其他活儿什么都干不了。 尽管孙晓英有个姐姐,但是姐姐已经年近六旬,而且姐姐还要在家照顾公公婆婆,照顾母亲的责任只能落在她身上。 孙晓英的丈夫在外地打工,她自己在超市打工,每天既要上班还要照顾家里,生活非常紧张。“没办法,大儿子前年结的婚,小儿子还在上大学,等小儿子毕了业,我就能辞掉工作,专心照顾母亲了。”孙晓英说。 每天早上,孙晓英6点半起床,先给母亲做饭。因为老人牙口不好,需要把菜切得碎碎的,熬在粥里。一边熬粥,孙晓英一边开始帮老人穿衣、洗脸、漱口,给老人倒尿盆、叠被子。这些事情做完,粥也做好了,她又要给老人喂饭。 吃完早饭,她还得给老人准备中午饭,因为她上班的地方离家远,中午经常赶不回来。提前做好的烩菜、掰成小块的馒头放到微波炉里,中午老人可以自己热一下吃。 不过,由于老人右手不方便,常有不小心把饭打翻的情况。一次,孙晓英晚上8点下班回家,老人还没吃中午饭,坐在床上哭。 为了防止意外,孙晓英给母亲买了个手机,让老人有事给她打电话。可是,有时手机没电或者老人听不见铃声不接,更让她着急。因此,每天她出门前一定要把手机充好电,挂在母亲的脖子上。 孙晓英和姐姐想给母亲找个保姆,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把母亲送养老院,要么养老院不收,要么收费太高负担不起。 【样本三】 保姆难找一年换了十个 “我们想雇人照顾父母,可是找个合适的人实在是太难了。”对于家住省城体育路的赵兴艳女士说。 赵兴艳今年51岁,她有两个哥哥都在国外,父母和她在一起生活,父亲今年73岁,母亲今年74岁。去年,赵兴艳的父亲突发性脑梗,半身不遂,除了自己能用勺子勉强吃饭以外,其他的生活都得有人照顾。她的母亲不但有高血压,而且腿脚不好,需要拄着拐杖才能蹒跚行走。 赵兴艳两口子都有工作,孩子在北京读研究生,夫妻俩一上班,家里就剩下两个老人。两口子就想给老人雇个保姆。 托周围的亲友打听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找到,他们只好求助于中介。可是找了几家中介,一听是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找保姆,也都说是不好找。后来,终于与一家中介公司签订了协议,中介公司答应给他们联系保姆,但是保姆能干多长时间不能保证,一年时间里雇主可以不断换保姆,但每次介绍新保姆都要收费。 就这样好不容易雇来了保姆。头一个只干了一个月,老人就有意见了。“干活一点儿都不利索,连个地也扫不干净。”赵兴艳的妈妈说。赵兴艳只能与中介联系,又换了一个。 第二个,只干了两天活。第三天保姆主动提出不干了,原因是太累。尽管赵兴艳表示工资可以再商量,但保姆还是拒绝了。 第三个保姆尽管待了4个月,但老人的生活习惯她始终不能接受。比如:老人规定了洗碗要用多少水,和面的时候有哪些步骤等。 之后,又陆陆续续换了7个保姆,不是老人不满意,就是保姆自己不愿意干了。最终,中介公司也与赵兴艳解除了协议。 赵兴艳也想过为老人找一家条件好的养老院,让护理员照顾老人。但是,她只要一提养老院的事,母亲就开始抹眼泪,说子女们不孝。 没办法,今年,赵兴艳又从长治老家找了一位远房亲戚给老人当保姆,每月1500元。这次老人和保姆都相安无事。不过,干了半年保姆说老家有事,要回去一段时间。赵兴艳非常担心保姆一去不返。 ■问卷调查 六成老人只接受家庭或社区养老 老人最需要什么?老人最担心什么?老人喜欢哪种养老方式?记者对20个老年人家庭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这20个家庭中,共有31名老人,年龄最小的64岁,最大的87岁,包括退休工人、农民、家庭妇女等,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有7个。通过调查发现,老人最担心生活不能自理。“只要我们身体健康,我们不麻烦儿女们,要是我们自己不能动了,我们自己受罪,孩子们也跟着受拖累。”67岁的张虎金说。在调查中,20位老人中有19位老人最担心生活不能自理,只有一位担心儿女们不孝顺。“久病床前无孝子,要想子女们孝顺,自己身体好,才是最主要的。”老人李恒说。 在最需要的一项中,有的老人选择了儿女们常回家看看,有的老人选择了生活上的照料,只有一位老人选择了经济上的帮助。 在老人身体状况一栏中,百分之百的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各种慢性疾病。有4位老人属于半失能老人,有的行动不方便、有的上厕所不方便、有的洗澡不方便,3位老人属于完全失能老人。 老人们近五成和老伴儿一起生活,子女们有时过来看看,一成与保姆生活在一起,三成与子女们生活在一起,还有少数老人独居。 对于养老方式,六成老人只接受家庭或社区养老,两成老人愿意接受机构养老,还有两成老人表示随便,看儿女们安排。“儿女们不管的老人才住养老院呢,就算是我们想去,他们好意思让去吗?孩子们也怕别人说闲话。”调查中,有的老人表示。 ■名词解释 失能老人 “失能老人”一般是指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资料表明,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衡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指标包括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其中任何一项调查回答“做不了”的,则定义为“完全失能”,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任何一项都能做,但是“有困难,需要人帮助”的定义为“部分失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