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6成留守儿童一年见不了父母3次 来源: 2014-06-01 17:36:28 纠错 孩子们排队给父母打电话 瓜园中心学校的康文泽从运动中找到了快乐 为了改变贫困现状,许多人选择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对这样的做法,他们深感无奈。 灵丘县独峪乡沙岭台的郑建军和媳妇从去年春天开始去北京打工。郑建军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大的6岁,小的4岁,把俩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也是迫不得已!我们这样做,只是希望能多挣些钱让孩子好好读书,穿好吃好,改变一下家庭的贫困面貌。” 市妇联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县区留守儿童近1万人。由于常年在外打工,6成多的留守流动儿童父母一年内回家次数在3次以下,有的父母连过年都不能回家,春节时只能给家里打个电话。由于长期分离缺乏联系、沟通,亲情关系缺失,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严重后果。同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特别是一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留守儿童面临3大问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习成绩不理想、家庭教育缺失、安全健康隐患凸显是留守儿童面临的3大突出问题。 记者在对大同县、阳高县、天镇县和浑源县的一些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部分小学老师采访得知,7成以上留守儿童成绩中等以下。市妇联一项调查也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成绩好的不足4%,成绩一般的约为64%,成绩差的占到了32%。这些孩子中能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的不足2%。 采访中,不少老师表示,隔代监护是留守子女的主要监护方式,他们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教育责任,有时还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因为爷爷奶奶总是尽量满足孙辈的物质要求,容易使孩子性格放纵,不服管教 ;而委托亲戚照料的留守儿童,有的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孤僻内向、胆小怕事的性格特征。 对留守儿童来讲,安全、法律和生理、饮食健康等方面知识是他们安全防范以及保护自我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采访,记者明显感到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及自我健康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致使孩子们的安全健康隐患凸显。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从2012年开始,市妇联建立了20个省级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示范点,积极帮助和督促每个示范点落实1.5万元建设资金,同时制定了《大同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示范点建设标准》,从硬件配备、软件管理等方面对示范点的建设做了详细的规定。 每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都安装了电视、电脑和亲情电话,方便了留守儿童与家长通话,并提供大量阅读的书籍和体育健身器材。每个儿童之家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由班主任等担任心理辅导教师,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动向,及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各个留守儿童之家每学期都组织开展 “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增进了同龄人的了解,弥补了亲情和关爱的不足;组织留守儿童参与重大节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让留守儿童体验到集体的温暖。 教会孩子面对现实 毕业于北京吉利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马星琨是阳高新云阳学校的一名教师。她说,通过和留守儿童接触,她觉得化解他们心理障碍的有效办法就是面对现实,不要逃避。曾经有个初二的女生不爱说话,脾气暴躁,常刀子在手上刻字。马星琨通过接触了解到,女孩儿的父母离异,父亲打小工,因为脾气不好,经常打骂她和弟弟。这些都让这个女生觉得低人一头,慢慢就变得心思很重,出现了一些怪异行为。马星琨告诉她,父母离异是大人的事,不是孩子的过错。作为子女,要学会直面现状,接受现实,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不要重走父母的老路才是正理。经过多次劝导,这个同学慢慢有所转变,再没有自虐行为,成绩也有很大提高。 过年的时候最想妈 长相英俊,说话间喜欢咬指甲的虎子看起来有些腼腆。新荣区郭家窑乡草汉窑村的虎子2岁那年,父亲遭遇车祸离世。第二年虎子的妈妈到太原打工。从此,虎子与爷爷奶奶生活。前年,爷爷奶奶相继过世,12岁的虎子便和大伯一家一起生活。 “头几年他妈每年还回来看看孩子,留点钱,后来就不咋回来了,过年的时候来个电话。”虎子的大妈说,本来一家5口就过得紧巴巴的,添了虎子日子过得越发恓惶,她的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农忙了回来,余下的时间就在内蒙古打工。” “想妈妈吗?”听到记者的问题,虎子脸红了,有点不好意思却使劲地点了点头,“写作业的时候就想,同学们都有爸爸妈妈检查作业,我没有。”虎子说,他最想妈妈是在过年的时候。 和爸妈一年聚一次 瑶瑶今年上初一,五一小长假,小姨带她和弟弟到父母打工的郑州玩了一趟,姐弟俩特别开心,因为与父母在一起的机会非常难得。 瑶瑶是大同县人,父母3年前到河南郑州打工,瑶瑶和弟弟由爷爷奶奶照顾。瑶瑶的父母在一家服装厂打工,一年回家一次。平时,父母与瑶瑶唯一的联系也只是一个月一次的电话。 “心不顺时,会想爸爸妈妈。”瑶瑶说,平时有什么心事,她会和同学说,但几乎不和父母说。过生日时,爸爸妈妈也会打电话问候,但很少寄礼物。 瑶瑶说,每次开家长会都是小姨来开,她多少觉得有些失落。采访中,瑶瑶极力表现出父母不在身边也无所谓的样子。当身旁的同学说“她父母一两年才来见她一次”时,瑶瑶低下了头,很久都没说一句话。 从小学会了坚强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郭佳慧一点也没有放松对学习的要求,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连年获得校三好学生。 天镇县米薪关镇的郭佳慧9岁那年,父母就到北京打工了,如今已过去4年多。“现在妹妹上五年级,弟弟也上二年级了。”佳慧告诉记者,当年父母外出打工的时候,弟弟刚过3岁,他们由爷爷奶奶照顾,爸妈偶尔会打个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 “为了养家,为了让我们读书,爸妈在外面很辛苦地挣钱。”13岁的佳慧很懂事,农忙季节,佳慧每天不到6点钟就起床,做好早饭和中午的饭菜。下午放学回到家又赶快准备晚饭,为的是爷爷奶奶干完农活一回家就可以吃上。 虽然很羡慕别的同学有爸妈在身边,也希望爸妈回来,但佳慧知道,“爸爸妈妈为了我们才出去打工,我回报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照顾好妹妹和弟弟,多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当然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考上大学,上班挣钱养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13岁,虽然稚嫩,但小佳慧学会了坚强。 在孤独中创造快乐 身着干净的蓝色t恤、灰黑色的运动长裤,理着整齐的头发,运动时笑容天真。在康文泽的身上,一点也看不出“留守”的痕迹。 12岁的康文泽家住大同县瓜园乡瓜园村,母亲离家出走后,他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文泽奶奶天生残疾,80岁的爷爷患有严重的肺气肿和肺心病,平时基本没人和他交流。天性活泼的康文泽在学校里找到了快乐,每天下午5时放学后,康文泽就和老师、同学们打篮球、踢毽子,玩得不亦乐乎,直到晚上7时左右才回家,“我最喜欢和同学们打羽毛球。” 瓜园乡中心学校校长王廷春表示,康文泽在学校里,不光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情况,还关注他们是否洗脸、刷牙等琐碎的生活细节。可这一切在康文泽身上全不是问题,除了仪容仪表整洁外,和其他留守儿童少言寡语不同的是,他见了老师会主动问好,和同学的关系也非常好。 马上要过六一了,各个班都要表演节目,康文泽正和同学们加紧排练。他告诉记者,“我们演的是三句半,我说的是第二句。” 0